欢迎光临中共江阴市委统战部网站!

[统战心语]张晓东:澄杨路随想
发布时间: 2020-05-27 来源:

按语:

    近日,民建中央办公厅发文,对“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征文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和优秀组织予以了表彰。民建江阴市委报送的“澄杨路随想”被评为优秀作品。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为热情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回顾总结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取得的宝贵经验,夯实新时代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会中央在全会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征文活动”。民建江阴市委积极发动会员参与征文活动,共报送了优秀作品10多篇,张晓东主委的作品“澄杨路随想”脱颖而出,受到民建中央表彰。

 

                                        澄杨路随想

                                           张晓东

每天上下班时都要经过一段澄杨路。作为从东面方向进入江阴城的一条主要道路,澄杨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搬到城东来居住的三年里,澄杨路两侧的面貌已悄悄地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最明显的当然是路两侧的景观。原来路的两边杂乱地分布着居民自建的住房和一些略显陈旧的厂房,缺少绿化的路边是没有规划的杂树和荒草,沉重的工程车和卡车经过,扬起的灰尘,大都来自路边裸露的泥土。让一条澄杨路成为城乡之间名副其实的分界线,清楚地区别着城乡的面貌,也让澄杨路和黄山路交界处那块标着“城区”字样的标牌显得有点多余。不过从去年开始,政府对澄杨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改造,很有设计感的绿化带不仅有各种景观树,里面还设置了步道和一些小品,给道路的状况增色不少,也让这条进入江阴城的门户有了较大的改观。

 

此外,一条新澄杨路正在规划之中,新路将连接未来的高铁站,传统与现代的出行方式将在这里交汇,为江阴的道路与交通赋予新的内涵。

 

澄杨路是连接澄江镇和杨舍镇的一条道路,是江阴区域连接的一条重要道路,对我来讲,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似乎与这条道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的人生中,无数次奔走在这条路上,它伴随着我的成长,也见证着江阴这座城市的变化。它就是江阴百年沧桑的一个缩影,也是建国70年来江阴发展的写照。

 

一九七九年清明节,我十一岁,上四年级。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意味着取得了一个资格——去杨舍镇祭扫烈士墓的资格。

 

我出生在新桥,新桥周边,最近的烈士陵园就在当时沙洲县的杨舍镇,由于当时汽车还是稀有物品,学校不可能租车出行,所以,清明节扫墓都是需要步行的。从新桥镇区到烈士陵园——即现在的沙洲公园——有十几公里路程,步行要三个小时左右,需要一定的体力,所以学校规定,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可以在清明节去扫墓,而四年级就是一个起点。

 

那一年清明节的印象异常深刻,兴奋得一夜没睡好的我,第一次走在了沙石铺成的澄杨路上。当然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条并不宽阔的马路,而是来回二十多公里步行之后,几乎难以迈开的酸痛的腿。此后,每一年的清明节,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过澄杨路,来到杨舍镇,扫完烈士墓,再看一场电影,然后步行回家,基本上这都是一年中走得最远的一次行程。前几天,遇到一个多年未见的初中时数学老师,聊起学生时代,就讲到了去祭扫烈士墓的经历,讲起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辆自行车,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数学老师还向学生借着骑了一段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那辆自行车就是现在的宝马”,老师不无感慨地说。

 

一九八三年,我考取了南菁中学。九月一日一早,父亲用扁担挑着被子和草席将我送到了学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到江阴城里。这一次,从新桥向西,走了澄杨路的另一半。那时候的澄杨路依旧狭窄,不过已经通了公共汽车。破旧的公共汽车沿着澄杨路一路颠簸,为我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此后的三年,每隔两个星期的周六,我都要去西门汽车站,买一张汽车票,经过澄杨路,回到家里,在家度过一个周日。

 

已经不大记得澄杨路两边的风景。公共汽车简陋而拥挤,即使有票也不一定有座位。沿途经过要塞、云亭、周庄、华士到新桥,一般都要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检票员的提醒声常常会淹没在嘈杂的人声中。路上的车并不多,汽车还没有普及,更没有私家车,偶尔会有一辆卡车交会而过,车子后面,腾起一阵如雾的灰尘,随车而去。

一九九〇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江阴,在城区工作。澄杨路,依然是我回家看望父母的必经之路。二十多年间,澄杨路从原来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再变成了柏油路,由原来的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有的地方是六车道,奔驰在道路上的车辆也越来越多,成了一条联结东片各乡镇及张家港的重要干道。而我回父母家的出行方式,也从公共汽车到摩托车到自备车。当然重要的并不是这些道路本身的变化,而在于家乡江阴在这个过程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江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到百强县的第一名,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改革之城、文明之城、小康之城。

 

我有一个未曾谋面的祖父。父亲多次跟我讲起他:解放前,作为谋生的手段,祖父会做点贩鱼的小生意。每天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沿澄杨路步行到江阴北门,有时甚至会过江到黄桥季家市(现在靖江季市镇),买了鱼后再步行回家,一来一回需要一天时间,往往天黑才能到家,一天走下来,脚底常常布满了水泡。在那个年代,这位看上去还有点商业头脑的祖父终究还是没有逃脱极端的贫困与饥饿,早早地离世了。讲起他,父亲的眼里总是噙满了泪水。

 

走上澄杨路,向西是上班的路,向东是回家的路。驱车走在路上,透过穿梭的车流和杂沓的人流,我仿佛看到祖辈父辈为了生计在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也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为了求学在路上匆忙奔走的身影。更多地是看到了江阴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从远古走来,经过七十年前的浴火重生,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未来大步前行。(民建江阴市委)

打印】    【 关闭